急!又5个孩子出事,五一假期,除了防溺水,尤其要提防这个“空间刺客”!

好消息:五一小长假开始了! 试问这周有多少朋友和小编一样:

但要说每逢小长假最紧张的人......一定有老师和家长

 

像小编的同事就分享,提前一周,老师就已经在群里每天强调各种安全注意事项......安全问题绝对不容忽视,相信常见的注意事项,各位家长也早已熟记于心,小编今天想强调的:

是最容易被忽视、但危险指数十颗星的【有限空间事故】

被误解的有限空间

当好奇心重的孩童踩踏、攀爬这些有时被绿植、井盖甚至广告牌遮挡的有限空间时,极易发生危险!下面这些就是一些孩童有限空间事故的截图▽

说一个可怕但却是事实的结论——有限空间事故85%的致命伤害发生在最开始的5分钟:缺氧、毒气、坠落

有限空间到底是什么?

根据2024年1月正式实施的《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》,这类空间被明确定义为:封闭或半封闭、非固定工作区域、可容人进入且存在有毒气体/易燃物积聚或缺氧风险的空间

简单来说,它具备三大死亡特征:入口隐蔽、逃生困难、杀人无形。

常见有限空间包括▽▽▽

  • 地下类:化粪池、污水井、地窖、排水涵洞;
  • 地上类:发酵池、腌菜池、粮仓、料仓;
  • 密闭设备:储罐、锅炉、反应塔

“空间刺客”是如何伤害孩童的?

●毒气入侵

10秒内倒下,闪电型死亡。2023年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,硫化氢中毒以58%的占比高居有限空间死因首位。(硫化氢标识如下图)

● 氧气缺乏

当有限空间含氧量跌至6%-8%(相当于海拔8000米雪山),人体会在40秒内丧失意识。2022年全国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事故中,101人因缺氧和中毒死亡,其中未成年人占比超三成。

● 物理伤害

北京儿童伤害监测中心统计显示,7-12岁儿童有限空间事故中,63%伴随坠落伤。2米深的化粪池坠落冲击力相当于被时速25公里的汽车撞击,而污水中的碎石、钢筋更可能造成二次伤害。

动图封面

● 救援误差

应急管理部2019年通报揭露残酷现实:57.9%的有限空间事故因盲目施救扩大伤亡。爷爷救孙子的悲剧背后,是多数人不知道的真相——未佩戴呼吸器进入有限空间,施救者死亡率高达72%。

如何避免&挽救事故发生?

1、家庭、学校层面:注重家庭安全教育

①可以日常重复规则:不踩井盖、不钻洞、不探沟,发现隐患立即向附近大人呼救;

②使用具象化的教学,如:用矿泉水瓶里倒入醋、小苏打,产生气体来模拟“毒气井”,从而给孩子直观展示危险;

③教授自救指南(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):

  • 稳定姿势:立即呈“大”字形展开身体,增大与井壁接触面防滑落;
  • 呼吸控制:用衣领或手帕过滤空气,采取“浅吸慢呼”策略减少毒气吸入;
  • 信号传递:若手机进水失灵,可用金属钥匙规律敲击管道(SOS求救节奏:3短3长3短)

2、国家、政府层面:加强动态防控

加强对有限空间的规范控制,并规定、科普救援者行为。化粪池、沼气池等日常能被接触的有限空间加以智能监测,巩固其安全性。救援者行动准则▽

  • 绝对禁止严禁旁观者直接下井、使用明火、贸然送氧(可能引发爆炸);
  • 紧急响应:拨打119时强调“有限空间事故”,专业救援队根据空间内气体监测仪的结果反馈入井;利用就近的鼓风机、排风扇持续送风(需距离井口2米以上);
  • 生命维持:向井内抛投绑着绳子的矿泉水

划重点:

渡马科技自主研发的DXY-2275li36气体监测终端,物联网一体式。外观为一体化不锈钢罐体,在有限空间内安装简单

IP67级防水,并且配有应急处理设备,针对井内有毒气体进行化学降解处理,无需对空排放,更加安全环保。

能够精准监测有限空间内硫化氢、甲烷、一氧化碳等多项气体,适宜在复杂地下有限空间内固定安装,提升作业安全系数;数据上传至小程序,定时提示(气体超标时报警),极大提高管理效率,节约管理成本。

注:(本文数据及案例来源:应急管理部2023年1月新闻发布会实录、《北京日报》2022年7月11日刊、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年5月16日报道、国家应急广播网2022年4月21日通报)